供稿:物理工程学院 |
|
发布:2025/05/27
新华网5月26日刊发报道,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地球附近的长伽玛暴中,近一半可能并非源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塌缩。这一发现颠覆了“长伽玛暴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至少绝大多数长伽玛暴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传统认知,为伽玛暴宇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报道链接: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1c16e25af24c39063e48b874a90c8214×tamp=53642
【报道全文】
伽玛暴是宇宙中一种极为剧烈的爆发现象,持续时间从几十毫秒到几千秒不等。由于亮度极高,极其遥远的伽玛暴也能够被观测到,因此被科学家形象地类比为“探照灯”,用于研究早期宇宙。
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伽玛暴通常分为两类:持续时间超过2秒的被称为“长伽玛暴”,而持续时间不足2秒的则为“短伽玛暴”。有观点认为,长伽玛暴源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塌缩,而短伽玛暴则由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体的并合引发。
如何确定长伽玛暴的起源呢?证据之一是部分长伽玛暴在其爆发位置附近可观测到大质量恒星死亡产生的超新星。然而,在所有长伽玛暴中,只有少部分观测到与超新星成协,这使得它们的起源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近日,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发现,地球附近的长伽玛暴中,近一半可能并非源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塌缩。这一发现颠覆了“长伽玛暴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至少绝大多数长伽玛暴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传统认知,为伽玛暴宇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屈艳坤博士介绍:“与地球距离超过104亿光年(红移>2)的长伽玛暴发生率与恒星形成率相似,因此该研究假设这些遥远的伽玛暴均源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塌缩。通过构建这些遥远塌缩暴的光度函数并将其延伸至地球附近,研究发现,地球附近的塌缩暴数量明显少于长伽玛暴的数量,表明相当一部分地球附近的长伽玛暴并非源自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塌缩。
该发现可能为伽玛暴宇宙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精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