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校史·第29期】陈复昌:学生社团的一颗星 

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读者协会

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本期让我们共同倾听退休教师陈复昌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陈复昌,1979年8月调入曲阜师范大学工作,曾任艺术系副主任,校图书馆、 语言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学生社团的一颗星

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读者协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记得是1987年五月曲园春夏之交的美好时节,曲阜师大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大学生读者协会,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化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应运而生,在学生社团群星争辉的曲园又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这颗关于书的星,新就新在不能说是全国高校社团中唯一的,但能够说在全省兄弟院校中它是少有鲜见的一颗星,它的诞生一开始就发出足能量的光和热,深受学校图书馆人喜爱和广大师生的欢迎。

所谓星,是要发光的。我们学校读者协会这颗星,至今是老曲园人难以忘怀的,缘于有这么几道闪亮的光环:

首先,学校大学生读者协会的建立是与时俱进的,恰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亟待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和开放藏书的刚需之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图书馆虽然占据着学校的一座主楼,但仍然面临着书多房少、设备简陋、队伍老化、人手欠缺的多种难题。读者协会的建立,学生助理的参与,无疑为图书管理增添了新生力量,也为图书馆工作队伍添加了新鲜血液。从战略上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一个学生社团的创建起始也不可盲目动议。从建会前夕开始,经系科领导同意,每系推荐两名(男女各一)思想好、学习优、能力强、乐奉献的学生骨干,参与到校图书馆各部室做助理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锻炼和切身考察,不仅图书馆方比较满意,而且应试的学生也颇感受益,取得了双方乐合的首因效应,为读者协会的正式成立从思想上、组织上、参与感与执行力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万事皆备,水到渠成,主事者们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一个以“爱书、管书、读书、评书”为目标主旨的大学生读者协会在曲阜师范大学即时诞生。

读者协会是个以学生读者为主力军的社团组织,抓好它的组织建设首当其冲。这个学生社团在校图书馆设有总会,各系科设有分会,各班级有读者小组,一个严谨、稳定而又活泼灵动的三级读者网络从上而下健全构成。各系学生会的学习部长任分会长,学习班长兼任班级读者小组的组长,校学生会拿出一个副主席兼任读者协会秘书长(读协不设会长),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组织副书记兼任系读者分会的指导教师。校总会的指导教师由时任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的我来兼任,并从阅览部明确精干人员兼任我的工作助手,而两位馆长是理所当然的兼职顾问。负责导读的讲师团多从中青年优秀教师、学者中选用,不搞实名制,根据需要随请随聘。本着精兵简政原则,从总会高层、分会中层到班级基层,读者协会的骨干队伍始终保持在300人左右。另有一支不在编的“游击队”,召之即来,来之可用。

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是根基,思想建设是灵魂。读者协会初建时,我们就制定出协会章程、会员守则、工作程序、评比制度等一整套软件文档,并对全体会员做到政治上培养、思想上指导、学习上辅导、精神上疏导关心,把对协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所以协会的各项工作能既快又好的出成果、见效率。

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读者协会紧紧围绕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办好课外第二课堂的中心任务和“爱书、管书、读书、评书 ”的基本原则,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拟定于将每年度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定为学校的“读书纪念月”,每周五和周末分别开展两项常规活动:一是每周五晚上在图书馆大阅览室或学校小礼堂举办资深教授、学者的学术报告会;二是周末晚上在图书馆的读者沙龙座听取学者、教授传道解惑、问答咨询。沙龙座小会场凭票入座,是读者的热衷点,而大型的学术报告会,竟招来了不少教师旁听。可喜的是,学校党政领导大多数都应邀走上讲坛为读者协会作报告,精心制作的读者协会海报成为同学们的关注点,可见这个社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还有一个要点是,学生社团要健康恒久的持续发展,关键的关键是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没有各系科的选拔推荐,就没有精干的社团队伍;没有校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的配合,就没有成功的舆论导向。而在活动基地和环境设施的提供上,是离不开校图书馆大力支持的。令人难忘的是,在老图书馆藏量大、书多房少、珍惜寸金之地的情况下,图书馆慷慨腾出了老办公楼和老图书楼南北连接的廊道顶层作为读者协会的活动中心,四层顶楼的凹型房间结构,经设计西厢房为“沙龙座”,东厢房为办公室,南小厅为读协会议室,进入这里要步上18层台阶,被学生幽默的称为“登上十八盘,瞭望九重天”,颇具诗情画意。

理然,干事业信不得“条件论”,也靠不得“依扶论”,关键在于要发挥社团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可等要,而要努力争取,才能心想事成。简要概括的说,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大学生读者社团建立之初就有《曲阜师大报》和《山东省高校图书馆报》发出了报道,校广播和电视台更是连日播放信息。三个月后读者协会指导教师就在《山东图书馆季刊》发出了《阅读审美心理探析》的研究论文。第二年春,《山东图书馆季刊》又刊登了关于学校读者协会的专题调查报告,同年秋季曲阜师大应邀出席了教育部在武汉大学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范海风在时任馆长的李兆玺同志陪同下,赴武汉为72个与会的名牌高校图书馆代表作了关于曲阜师大读者协会的工作经验介绍,至今回忆起来此乃幸事,颇为惬意。

花香自有蜂蝶来。自武汉会议之后,学校读者协会声名大振,省内包括山大、山师大、山农大在内的兄弟院校图书馆陆续组团来校参观交流经验,省外的高校图书馆与学校书信来往不断,特别南京各院校在粮食学院图书馆长郑兵召集下,成立了36个院校参加的大学生读者联谊会,并建议以曲阜师大为首建立全国性的读者协会联盟。他们还办了读者协会小报,按期邮寄给曲阜师大,并谦虚地说是“工作汇报”。这当是曲阜师大读者协会的鼎盛时期。当时我亲历感到如此发展下去接待任务会越来越重的,正副两个馆长也当着众人喜的发“愁”,卖着关子说:“当馆长的比当校长的接待任务还忙,看来要做两身西服了,这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哩!”


编辑:孙红梅 编审:黄江滔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