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约翰·杜威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Leonard J. Waks教授来校作系列学术讲座
供稿:教育学部 文:董腾,王菲 |
审核:高伟 |
发布:2025/07/01
教育学部讯 日前,曲阜师大教育学部特邀美国天普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向荣休教授、约翰·杜威学会前任主席、《杜威研究》创刊主编、约翰·杜威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Leonard J. Waks教授来校,以“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思想”为主题作了系列学术讲座。
Waks教授在系列讲座中以深厚的学术造诣,系统梳理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脉络,解读了杜威思想的中国传播与当代价值。他指出,20世纪初,胡适、陶行知等学者将杜威思想引入中国,推动了“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杜威思想仍具深远影响,项目式学习的盛行、STEAM教育的推广以及“生活教育”理论的复兴,均体现了杜威“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核心理念。

在《杜威的教育革新》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围绕杜威认识论思想展开,介绍了它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应用,认为杜威的认识论哲学思想带有功能心理学和实验实用主义色彩。在《游戏的意义:杜威的学习发展理论》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指出杜威从功能心理学视角重新定义了儿童游戏的价值,主张游戏是儿童本能的创造性表达,这对儿童的心理连接建立和意义世界建构具有独特价值。在《表达与成长:杜威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深入阐释了“艺术即经验”的核心命题,认为艺术能打破社会偏见、促进跨群体理解,引发师生热烈讨论。在《习惯、品格与成长:杜威论道德教育》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系统论述了杜威道德教育理论,认为“成长”是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枢纽概念,强调学校应通过社区、教学方法和主题内容构成的“道德三位一体”系统培养学生品格。在《杜威论艺术与社会变革》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探讨了杜威关于艺术与社会重建的理论,认为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将个人生命经验与社会环境融合创作公共性作品的过程,观众在观赏、审美等活动中与艺术家、社区成员互动,进而丰富对现实的理解,这一过程凸显了艺术在社会重构中具有的动态互动意义。在《杜威论儿童研究与教师教育》专题讲座中,Waks教授详细解读了杜威对传统师范教育的批判,提出“新教育”需连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倡导“实验式教师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应具备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这一观点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除主题讲座外,Waks教授还开展了三场论文写作工作坊,结合个人学术生涯,生动诠释了杜威“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分享了自己在学术探索中遭遇质疑、挫折与最终突破的经历,以“当你回首时,已经翻越了一座山”的感悟勉励在场师生。同时,他针对师生提出的论文写作问题进行了细致点评,从选题创新性、理论框架确立、研究方法运用等多个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大家在杜威思想研究中打破学科壁垒,结合中国教育实际需求展开跨学科探索。
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学院院长高伟教授在主持活动时指出,Waks教授系列讲座为学院师生提供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对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与国际学术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Waks教授开展更深入的学术合作,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学部全体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