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曲阜师范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金课”群建设

党委宣传部讯  8月6日,《光明日报》以《曲阜师范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金课”群建设》为题,报道了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号召,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优势,聚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课程体系碎片化、技术应用表层化、教学路径同质化、优质资源分散化等问题,以数智技术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体系,建成信息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深度融合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金课”群,走出了一条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新路子的特色实践。

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cef2230e94d64dd3a3bc084d1dc0dc00

【报道全文】

自2018年以来,曲阜师范大学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优势,针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课程体系碎片化、技术应用表层化、教学路径同质化、优质资源分散化等问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建成信息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深度融合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金课”群,以数智技术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体系。课程群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号召,走出了一条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构建数智课程体系 推动教学系统化

课程群依托数智技术系统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构建科学性与时代性兼备的数智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化课程架构,组建跨学科团队重构课程群,以成积春教授为首的教改团队将分散的传统文化内容整合为以“中华核心理念”课程为主干,以“中华物态与精神文化”“中华经典文献”课程为辅翼的“一体双翼”三大板块,建立课程间知识关联图谱,增强内容间联系。促进数智化教材开发,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建成多部涵盖文字、音频、视频、VR等内容的三维立体教材,形成了“纸数融合”的新型教材体系。构建动态更新机制,建立课程内容迭代模型,基于9万余名学习者的行为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分析知识薄弱点,每年更新30%教学案例,保持课程体系时代性。

创建技术融合模式 重塑文化教学样态

课程群推动“数智金课”“数智环境”“数智师资”建设,形成“金课示范引领—智能技术支撑—虚拟教研赋能”三维驱动模式,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推动AI深度介入教学,开发智能教学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自动提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文化知识—思政映射”数据库,运用AI辅助生成200余份差异化教案。依托VR技术开展沉浸式训练,建设基于创新实验室(I-lab)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10个文化场景实验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历史事件重演等方式,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文物修复等实操环节完成率提升至98%。打造智慧诊断系统,运用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学生参与度,自动推送分层学习资源,使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率从45%提升至82%。

AI赋能教学改革 破解同质化教学困境

课程群以AI赋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创新,变“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师生共同探”新模式,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DL算法构建“能力诊断—靶向推荐—成长追踪”系统,为每位学生生成动态学习画像,提供12种个性化学习方案。创新进阶式思维训练,设计“记忆—辨析—创新”三级教学模块,通过AI辩论系统、文化创意仿真平台等,使高阶思维训练时长占比从18%提升至53%。开创“智慧+践行”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中华美德践行活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引导学生从机械“学”转变为实践“做”,以行动展现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以数智技术革新教研模式 构建跨校协同发展机制

课程群构建“虚实共生、跨域协同”的多元化教学场景体系,形成多校共建共享的全链式育人生态。建设跨域虚拟教研室,建成5个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虚拟教研室”,整合AI学情信息,组织多学科、多地区教师共同研教,落实教学目标和规划。开设“云”联课堂,采用虚仿技术和实时“云”渲染建成“云”联课堂,与30余所院校共建课堂,开展跨域交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建设机制。搭建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跨区域教学联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应用。

(黄江滔 许曼)


编辑:孙红梅 编审:黄江滔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