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曲园共奋进·第21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芳: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鲜活样本

有一种行动诠释着追求卓越,有一种力量激扬着共铸荣光。党委宣传部推出《我与曲园共奋进》栏目,把镜头聚焦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展示曲园人不懈奋进的足迹。本栏目主持人、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文振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电话0537-4455680)。

“以前觉得思政课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现在才明白它就在‘一带一路’的货运班列里、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上,也在我们每一次为社区老人服务的行动中”“最喜欢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情境环节,当我们代表不同国家争论减排责任时,突然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口号,而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些来自学生们的教学反馈,源自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芳教授团队所建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肖芳教授团队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努力,不止获得了学生们的好评,也赢得了国家级大赛专家评委们的认可——荣获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肖芳教授深耕思政教育沃土,此前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荣誉称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等。

“思政课教学既要心怀党之大计、国之大者,也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回应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关切。”肖芳教授说,思政课不仅是知识课堂,还应成为“生命课堂”,构建好“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进而实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温度打动人,用实践的深度塑造人”。

肖芳教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

如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围绕答好这一命题,肖芳教授团队跳出“线性灌输”的思维定式,创造性提出“话题链—情境链—问题链—理论链—价值链”五链贯通教学法,精心编织一张“经纬交织、立体联动”的育人网络,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一份鲜活样本。

“当抽象的理论被具象的生活场景点亮,当宏大的叙事与青年的个体经验相遇,五链贯通教学法焕发出强大的育人生命力。”肖芳教授介绍,五链之间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纵向衔接、横向进阶与空间延展,形成“链内螺旋深化、链间协同共振”的网状课堂结构,让思政课从“单向讲授”变为“多维互动”,从“知识容器”变为“价值熔炉”,从“课堂阵地”变为“成长引擎”

肖芳教授被2025届毕业生评选为“我喜爱的曲园好老师”,毕业生代表为肖芳教授献花。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肖芳教授团队的努力与付出正是生动注解。

“思政课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跑’。”肖芳教授说,他们团队中有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三十载的“学术领路人”,有扎根教学一线二十余年的“课堂改革者”,有擅长数字化教学的“技术探路者”,也有刚入职便主动加入改革攻坚的“新鲜血液”,尽管年龄、专长各异,却因共同的信念紧紧凝聚——“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青年学子‘拔节孕穗’的‘营养剂’,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为打磨一个教学案例,翻阅近百篇文献、走访十余个基层单位;为设计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乡村振兴一线蹲点调研,记录下30万字的田野笔记;为优化一个问题链设计,反复推敲“认知冲突点”与“价值引导点”……这份坚守,源于对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深刻认知和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切牵挂。

“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就是用一生的坚守,让真理的光芒照亮每一颗年轻的心。”肖芳教授表示,当看到投身边疆基层的毕业生在来信中说“老师,我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在践行您课上讲的‘人民至上’”,当青年教师在团队研讨中说“跟着你们,我懂得了什么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编辑:李文振 编审:黄江滔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