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精神大家谈·第六期】

曹志平:向您致敬,我们的曲园“大先生”

七十载弦歌不辍,曲园精神熠熠生辉。为庆祝曲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党委宣传部专门开设“曲园精神大家谈”专栏,从历史传承、时代使命等维度阐释曲园精神,凝聚共识、传递力量,让曲园精神在新征程中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设学孔子故里、植根文化厚土的曲阜师范大学即将迎来70华诞。赓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优秀传统,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精神,一代代曲园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已有37年教龄的教师,临近退休应邀写曲园印记。40多年曲园学习、生活和工作,很多旧事已如云烟,唯有那些勤学笃行、乐教爱生、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多半生在曲园躬耕奉献的先生们的亲切身影,一下子涌现眼前。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曲园“大先生”以他们的渊博学识为我们铺垫专业之路、打开学术之窗。

张元勋先生

中文系毕业的很多学生不会忘记张元勋先生讲析《离骚》的课堂。哲学、历史、文化、文学等多视角解读,貌似“海派”杂谈,实则彰显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深厚学识,充满了屈骚般的恢宏和浪漫,更闪烁着学者的学术睿智和独特思考。当时听先生阐释“帝高阳之苗裔兮”,虽如听天书,却也引发了探索兴趣,课下翻阅《史记》等,专项梳理三皇五帝、夏商周文明更替资料,记录了好多读书卡片。一年级就习惯蹲图书馆的我,只知道如饥似渴地阅读,从当时图书馆(现在的老行政楼)四楼阅览室东头的第一个书架开始,哲学、历史、文学,一个个书架、一本本读来,漫无目标。张先生的课堂,帮我开启了定向探索的学术之窗,慢慢养成了“问题式”梳理的思维习惯,以致把每门课内容都梳理成一个个具体问题,围绕教材进一步生发以及受老师启发而课下探究的问题,都用读书卡片来整理记录。大学四年课外阅览整理的问题式卡片积存了十多捆。记得有一次校园里遇到先生,当时先生已拄杖助行,但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谈他的万字论文将在《文学遗产》发表,谈他对《山海经》的研究新发现。生命不止、学术不休、诲人不倦,对学术探索执着爱恋,对教育事业竭力奉献,这就是我们曲园“大先生”的孜孜追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曲园“大先生”以他们的高尚品德为我们树立起为师示范、做人榜样。

高洪奎先生

导师高洪奎先生为人磊落敦厚、治学严谨不苟,他的德高望重在曲园首屈一指。本科听先生讲苏轼的胸怀坦荡、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陆游的爱国情怀,诗词审美的精炼用语,时时引发与诗人心灵的对话;逻辑严密的娓娓道来,总是充满激荡人心的力量,中学就喜欢古典诗词的我被深深感染。后来拜入先生门下读研,离先生更近、得先生指教更多,真切感受到先生的德行高尚,也真正理解了先生与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伟大诗人的心灵对话。先生如同这些伟大作家,心系大我、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至诚报国、不慕名利、毋论得失。记得有一次观赏先生挥墨书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字里行间既蕴含敦厚温润之韵,又充满雄浑洒脱之气,忽然感悟古人之言“字如其人”可信。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这就是我们曲园“大先生”的生命本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曲园“大先生”以他们的深远视野为我们的发展指引方向、助力成长。

高洪奎先生(第一排右一)和张稔穰先生(第一排右二)

张稔穰先生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界翘楚,先生论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影响深远,先生其人在古代文学学科享有盛誉,先生无私扶持青年学者成长也是文学院美谈,为数不少的中青年教师得到过先生的学术提携,由此为古代文学学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记得30多年前中文系承办古典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张先生邀请了陶文鹏、胡晓明、韩经太、蒋寅、周中明等12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他安排古典组教师和研究生全部参会服务、交流,为青年人学术成长创造机缘。我考博也是缘于张先生指引和推荐。有视野广度、有学识厚度、有感情温度,甘当人梯、无私奉献,这就是我们曲园“大先生”的仁爱胸怀。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代曲园“大先生”以渊博学识、高尚品德、仁爱胸怀,铸就了曲园发展的巍巍丰碑,树立起顶天立地的曲园“大先生”精神。曲园巍巍丰碑永存!曲园“大先生”精神永在!

作者:曹志平,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三级教授


编审:黄江滔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