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精神大家谈·第七期】
石会学:“顶天立地 知行合一”是曲园精神的核心特质
供稿:党委宣传部 |
|
发布:2025/09/29
七十载弦歌不辍,曲园精神熠熠生辉。为庆祝曲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党委宣传部专门开设“曲园精神大家谈”专栏,从历史传承、时代使命等维度阐释曲园精神,凝聚共识、传递力量,让曲园精神在新征程中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曲阜师范大学七十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镌刻着奋斗印记、彰显着发展伟力的壮丽史诗。回溯往昔,一个个筚路蓝缕的开拓场景、一批批躬身育人的师者学者、一桩桩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共同勾勒出曲园人波澜壮阔的精神图谱,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出璀璨夺目的育人华章。
1955年,学校于泉城济南诞生,次年扎根至圣先师故里曲阜,自此开启跨越世纪的教育征程。建校之初,全校教职工不足八十人,首批新生仅201名。历经七秩春秋,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2600余名教职工、近4万名在校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基础文理优势显著,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卓越教师方面独树一帜。办学层次实现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从专科教育到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再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校园布局不断拓展,形成“一校两地”办学特点,3100亩花园式校园错落有致,尤其是2022年曲阜校区西区的建成投用,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开辟全新空间。

在曲阜师范大学的发展进程中,以首任院长高赞非、教育家陶愚川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先贤,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砥砺前行。他们传承敦厚朴实的为人之道,秉持求真敬业的治学精神,坚守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凭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意志,凝聚起独特的曲园精神。学校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厚植家国情怀,以文化人,以“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校风为引领,在教育发展的征程中铸就一座又一座不朽丰碑,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建校初期,学校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师生们在泥泞道路间跋涉,于煤油灯下钻研,以井水维系生活,在一片荒芜的环境中开启创业之路。然而,历经几代曲园人矢志不渝的接续奋斗,如今的校园已旧貌换新颜。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节能环保的照明设施点亮校园,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供应充足,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为师生营造出优良的学习、工作氛围。

西联教室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镌刻着曲园人不懈奋斗的深刻印记,承载着代代传承的精神密码。不同时代的曲园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始终坚守特有的精神品格,以攻坚克难的勇气、脚踏实地的作风,跨越重重险阻,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六所高校之一。如今,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斐然,拥有7个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1个,建有6个山东省一流学科与4个高水平学科。在学位与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学校设有12个博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11个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教育领域,建有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标志性成果彰显着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
在科研创新领域,曲阜师范大学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自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便不断创造科研佳绩:50年代研发的《公社数学》、“土蒸镏釜”,70年代实现突破的“跳流鼻坎”最优设计、“激光偏光技术”,80年代探索形成的“长清模式”、参与收录37.5万个词条、5000万字的《汉语大词典》编写,以及近年来主动服务国家黄河战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型多功能材料、人工智能、量子金刚石制备等“卡脖子”技术领域等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无不凝聚着曲园人的智慧与汗水。

综上这些惠及当代、泽被后世的发展成就,是曲园人勇立时代潮头、敢为人先,脚踏实地耕耘的“顶天立地”精神的生动写照。
曲阜师范大学七十年的发展实践,深刻诠释了严谨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精神的教育真谛。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再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升华理论,这一过程完美契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顶天立地 知行合一”,是曲园精神的核心特质,这一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曲园人的血脉,它深刻体现了曲园在追求学术高度、坚守育人使命,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独特价值追求,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最鲜明的品格与最崇高的境界,指引着曲阜师范大学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作者:石会学,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