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党委宣传部 |
审核:刘永礼 |
发布:2025/10/05
10月4日,《大众日报》刊发题为《好老师什么样?博物馆里有答案——曲阜师范大学建好教师博物馆,传承为师之道、涵育大国良师》的报道,解读了学校建设教师博物馆,从看、讲、演、说四个维度创新师德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特色实践。

【报道全文】
9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 “曲阜师大”)大四学生王鲁婧、于婷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第28届研究生支教团申请表上郑重签字,正式请愿赴西部支教。最终,这两位20岁出头的姑娘顺利入选,并将于明年分别奔赴新疆喀什疏勒与陕西咸阳杨陵区开启支教征程。从“立志从教”到“主动援教”,正是源于她们课余在曲阜师大教师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经历。
曲阜师大党委书记邢光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以教师文化为主题、以师德教育为特色的博物馆,教育部在山东设立的唯一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教师博物馆的核心使命,便是通过梳理师道文脉、活化师德资源,让教育家精神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可及的实践指引。如今每届曲阜师大师范新生的“开学第一课”,都固定在教师博物馆内接受师德熏陶——这里早已成为青年师生的“精神家园”。
“看展悟德”是博物馆的基础课堂,而一件件教书育人见证物,正是讲活教师故事的最佳载体。全国师德楷模支月英曾用来挑书的扁担,便是馆内最“有分量”的展品之一:扁担两头刻着的“坚”“德”二字,浓缩了她19岁扎根山乡、坚守40余年的教育初心。
“肩挑书本上山下山时,扁担磨红的是肩头,撑起的却是山区教育的‘脊梁’。”2025级师范生张艺帆在了解扁担背后的故事后深有感触。从实物中读出责任感,正是博物馆“以物传德”的初心所在。
单纯的“看展听解”稍显单薄,博物馆便在“看”的基础上延伸出“讲”的互动场景,创新推出“杏坛公开课”“杏坛下午茶”等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名师大家走进馆内,与师生、参观者面对面分享教育感悟。
从背母求学的刘秀祥以千场公益演讲点燃2000多名山区少年的奋斗火种,到轮椅上的特教教师魏亚丽十年如一日跪地辅导脑瘫儿童、用残缺腰椎托起37名特殊学生的尊严,再到支教老兵吕文强22年坚守沂蒙山教学点、用磨破的自行车胎丈量3000多名学生的求学路……这些“大国良师”的亲身讲述,让师德教育跳出了书本理论,变得有温度、有细节、有共鸣。
如何让师德故事更贴合时代语境、戳中年轻人的共情点?博物馆将名师事迹改编成微话剧,用“演”的方式让精神传承更生动。其中,根据张桂梅事迹创作的《为中国 “起立”!》最受关注。如今,博物馆已围绕陶行知、黄大年等师德楷模,原创《大地之子》《两只口袋》等多部剧目,并走出校园开展“话剧进中小学”活动,在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研修班巡演近百场次。
在博物馆出口处,一块“感悟黑板”成了参观者表达参观和学习心声的窗口。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的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Nadezhda参观后留言:“这里既有苏联教育家推广‘红领巾’学习法的记录,又有孔子‘万世师表’的思想,学做中国好老师,这里是最好的课堂!”……至此,博物馆从看、讲、演、说四个维度构建起了师德师风教育的基础架构和教育家精神活态弘扬的时代叙事,培育新时代好老师的路径也逐渐清晰。
截至目前,教师博物馆已为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开展现场教学超30万人次,多年承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领导人员师德师风研修示范班;同时吸引了俄罗斯、德国、法国等60多个国家的友人到访,在聆听中国教师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师道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