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成积春 |
审核:孙祥广 |
发布:2025/10/14
在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开设“写给曲园七十华诞”专栏,从一线教职员工的视角回顾来时路、展望新征程,铭刻曲园记忆,礼赞曲园荣光。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浪潮中,“教育何为”成为每一所高校必须回答的命题。在孔子故里、洙泗之畔,曲阜师范大学以七十年的坚守与实践,给出了坚定而响亮的回答。七秩曲园,是一部以使命为舵、以精神为灯的壮阔史诗,在“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与家国同频、与时代共振。
弘道与立德:教育使命的价值锚定。使命的引领,首在立根铸魂。曲园坐落于周人的居址上,自诞生之初,其使命便与赓续中华文脉紧密相连,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修己安人”的弘道精神在此熠熠生辉。第一任校长高赞非先生承梁漱溟之学,阐扬“仁”学精义,成立孔子研究会,开全国儒学研究之先声;如今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雅乐中心一脉相承,中国教师博物馆开创师道展陈先河。曲园人以“人能弘道”的使命担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己任,以“顶天”之姿,筑牢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与之相融的是“仁爱精神”所浸润的育人实践。在曲园,教师住所与教室毗邻,课堂内外,皆成杏坛。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再现孔门师徒“教学相长、情感交融”的千年风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是校训,更是日常;“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在曲园,教育使命具化为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尊重与人格育成,引导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成长为兼具夫子精神与君子品格的栋梁之材。弘道以铸魂,仁爱以育心共同铸就了曲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锚定。

创业与攻坚:教育使命的力量源泉。使命的坚守,依凭的是不畏艰难的意志。1956年,第一代曲园人胸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来到当时只有两座二层学生宿舍楼和两座二层教学楼,用铁丝网围成的校园,下雨一片泥泞,几乎是在荒芜中起步。没有路,师生自己修;没有职工宿舍,师生自己建造;煤油灯下备课,辘轳井边取水……艰苦的条件没有吓倒曲园人,反而淬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人拉肩扛手推,边教学边建设,曲园人亲手垒起一砖一瓦,数月之间校园初具雏形,此后发电室、幼儿园、医务室、洗澡堂相继落成,一座崭新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这段筚路蓝缕的拓荒史,铸就了曲园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与“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价值认同,也让使命从理想信念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支撑一代代曲园教师“耐住寂寞、守住清贫、躬耕教坛”的精神底色。
创新与力行:教育使命的实践担当。使命的践行,终要服务于国家的建设发展。曲园精神中的“创新”基因,始终紧扣“力行”传统,在“知行合一”中彰显担当。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推动着曲园人不断突破边界,始终向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力,从祖国建设的实践中来、到祖国建设的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20世纪编写《公社数学》、发明“土蒸馏釜”服务农业,受到毛主席称赞;到投身成昆铁路建设、参编《汉语大词典》担当文化使命;从在运筹学、激光偏光、自动控制等技术领域跻身全国前列,到曾在曲园工作过的薛其坤院士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曲园人的创新之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轨并行。“顶天”之志,经由“立地”之行,化为服务社会的坚实力量。无论是打造辐射全国的“长清模式”,还是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曲园人始终以“教育报国”为念,将办学特色优势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回答“教育何为”与“教育应为”的时代命题。

赓续文脉的弘道精神、爱生如子的仁爱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如同四条奔流不息的经脉共同构成了曲园的精神谱系,最终汇入“教育使命担当”的江河大海,共同托举起一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七秩薪传,新程又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曲园人当以使命为舵,以精神为灯,以“顶天”之志献力祖国建设,以“立地”之行服务社会发展,承先贤之志,开未来之境,在教育强国的洪流中奋楫争先,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再铸辉煌!
(作者:成积春,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