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曲园七十华诞】仁以为己任:一所大学的使命与执着

在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开设“写给曲园七十华诞”专栏,从一线教职员工的视角回顾来时路、展望新征程,铭刻曲园记忆,礼赞曲园荣光。

《论语·泰伯篇》载“孔门十哲”之一曾参的一段荡气回肠的警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每诵此篇总令人气宇轩昂、精神抖擞。曾子意在主张,有抱负的求学之人不可不弘大、刚毅,因为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道阻且长。这份责任就是“仁以为己任”,就是“为仁由己”,就是为之终身奋斗的使命担当。扎根孔子故里七十载的曲阜师范大学,不坠弘文励教之志气、不甘尾随盲从之人后,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执着而平实地体现了心怀大道、弘毅笃行的精神气节和使命担当。

当今世界,人类传统文化繁盛之地多不是经济昌荣之所,雅典、罗马、开罗、巴格达、新德里如是,作为世界文化故乡、东方圣城的曲阜亦如是。可曲阜师范大学从不因拘囿县级城市办学而自甘平庸、甘为人后,而是以扎根孔子故里为幸、以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为牵引,传杏坛薪火,行报国之志。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始终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为国家培育了数十万优秀毕业生,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重镇、山东基础教育的脊梁。此乃“仁以为己任”的使命所系。

仁以为己任,是一种使命担当。这种使命既是民族发展、社会变迁的外在赋值,更是坚守初心、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可以说,曲师大的70年,是持守为国弘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初心的70年,是怀揣执铎以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志向的70年,是一代代师生尊奉教育规律、投身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强国的70年。70年风雨兼程,曲阜师范大学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阔步行走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如今已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7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1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博士一级学科(含教育专博)13个、硕士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专业87个,成为涵盖文、理、工、法、教育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和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重镇。这正是“不亦重乎”的“仁以为己任”的实践表达与精神品质。

仁以为己任,是一种精神境界。曲阜师范大学坐落在圣城曲阜和海滨城市日照,校园宁静无华,师生勤奋朴实,沐浴在儒风海韵之中,恰是求知识、强本领、做学问的好去处。曲园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踏实、诚实。在曲阜校区东北角有一座“犁牛之子”石雕,是校友时常光顾、流连忘返的校园景观。“犁牛之子”源于《论语·雍也》中孔子对冉雍的评价:“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尽管人们历来对其释义存有歧义,但其隐喻却是相对公认的:子女的德才不能因父母的出身或品行状况而受牵制。“犁牛之子”非常恰切、生动地表达了曲园师生的存在境遇与生活状态。远离大都市诱惑的曲园,因其朴实无华的治学风尚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学风、教风,吸引了全国各地成才若渴的青年才俊,他们如饥似渴、分秒必争地学知识、长本领、强素质,成为山川不舍的犁牛之子、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这亦是“仁以为己任”的使命驱动之因果。

仁以为己任,是一种理性实践。地处县域之地的曲阜师范大学,其办学条件、社会资源、经济资本远不如一线城市优渥,每一项在其他高校看来平淡无奇的成绩,在曲师大则要付出几倍的艰辛与努力。因此,只有躬身实践、实干当头而别无他途。学校1955年招收专科、第二年就要培养本科,来不及感慨、来不及等待,从做中学、边干边学,很快实现了转型;1978年招收硕士生、2003年招收博士生,当时均未有可资借鉴的经验,靠的也是探索和实干;在缺乏优质资源的条件下,学校在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国内高校第73位,靠的仍然是创新与实干。我校教育学的主要创始人陈信泰先生,1958年从北师大转到曲师工作,凭着卓越的学术才华和领导能力,带领教育学团队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为教育学科的繁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学2023年入围全省仅有的两个文科一流学科“811”项目之一,这是实干精神的结晶;著名数学家、运筹学研究所王长钰先生,扎根曲园58载,其创造性提出的“L—W”算法和推行的“长清模式”,曾引国内运筹学研究之风骚,也是干出来的;北大才子张元勋教授,1979年加盟曲园直至2013病逝,34年如一日,坚持学术与教学的互进,其教学个性鲜明,成为曲园一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其学术成就不凡,直至去世前两年还在《文学评论》发表万字论文,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楚辞学家,其成就之源仍然是终身恪守的理性实践。曲园杏坛设教70年,如陈信泰、王长钰、张元勋这样的曲园名师数以百计,而他们培育的国之英才则数以万计。这是干出来的成就、做出来的奇迹,是“仁以为己任”的使命使然。

七秩曲园,能够在如此艰苦、曲折的境遇下,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创造如此不凡的奇迹,一定有其独到的文化基因与精神魅力。这,就是深入曲园骨髓的“仁以为己任”的使命与执着。

(作者:唐爱民,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兼教育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文振 编审:黄江滔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