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圣贤·好读书】经济学院李琪:这部作品重新定义中国现代化叙事

阅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永恒与突发相遇,从书籍中思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守望相助、人与自我身心安顿则成为一种必然。曲阜师大党委宣传部推出“近圣贤 好读书”栏目,由新闻中心孙琪主持,以书香为媒,邀校内外专家学者共荐典籍菁华。

【阅读推荐人】李琪,管理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技术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等。本期李琪教授推荐的书是《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请听她的推荐语: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2013年版,东方出版社

 这是一部重新定义中国现代化叙事的深刻之作。它揭示了农村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承载国家工业化的代价,又如何以惊人的韧性化解一次次危机。温铁军教授通过跨学科视野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告诉我们: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社会转型甚至全球角色,从三农问题切入。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2年聚焦三农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更凸显了农村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些政策的底层逻辑,正是书中揭示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突破与改革。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下,这本书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它提醒青年一代: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城市对农村的“单向度改造”,而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从“沉默的贡献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只有读懂土地上的苦难与智慧,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推荐语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著作。温铁军教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重大经济危机为研究对象,提出核心论点:中国应对危机的独特模式与城乡二元体制密切相关。在这一框架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如统购统销、土地承包制等),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部分成本(如资源调配、劳动力流动等)向农村转移,从而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演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积累;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为吸纳劳动力返乡、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制度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在资源再分配中承担了部分外部经济风险。这种发展模式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也揭示了城乡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书中批判了将农村视为现代化“被动接受者”的观点,指出农村通过制度韧性客观上成为危机化解的关键主体。通过系统性历史分析,书中揭示了农村土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治理在危机应对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成本转嫁论”作为解释中国发展逻辑的理论工具。这一理论突破挑战了西方经济学中城乡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为发展研究提供了本土化的分析框架。

寄语读者

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是一部理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必读之作。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崛起不是城市对农村的征服,而是一场以农村反复承担制度成本为代价的艰难平衡。  

阅读此书,你将获得三重认知跃升:

首先,穿透数据的历史目光:从统购统销到土地财政,理解农村如何通过土地制度等刚性约束下的“弹性空间”背负沉默代价,又同时化解城市危机。  

其次,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摒弃“农村落后论”的刻板印象,正视城乡关系的复杂性——农村既是现代化的“稳定锚”,也是转型矛盾的“承载者”。  

最后,扎根实践的未来视野:乡村振兴绝非对农村的“输血式补偿”,而是通过生态资源价值化、新型集体经济等路径,探索城乡平等共生的新模式。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村不稳,中国不稳。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本书,不仅能读懂政策与数据,更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逻辑。无论未来投身公共治理、学术研究还是商业实践,这种扎根乡土的历史视野,都将助你更清醒地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跟随温铁军教授的笔触,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苦难与辉煌,共同思考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发布:曲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