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党委宣传部,化学与化工学院 |
审核:刘永礼,赵琪 |
发布:2025/07/11
扎根孔子故里,矢志为国弘文。建设高水平孔子家乡大学的征途上总有动人的奋斗故事。为传承弘扬曲园精神,展示新时代杏坛学人的风采,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特推出《杏坛学人志》专题栏目,记录曲园人求索和奋进的足迹,讴歌曲园人的光荣与梦想。本栏目主持人、教师思政工作科秦淑文欢迎您提供科研故事(电话0537-4456002)。
朱霄,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教工支部书记,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1项,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New Journal of Chemistry》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担任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Langmuir,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期刊审稿人。荣获山东省第五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参编教材1部。

教学一线深耕耘 拓展课堂新实践
2000至2004年,我在曲园度过了四年美好而充实的大学时光,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2009年博士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繁华的杭州,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曲园,也实现了我自小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自此,躬耕教学一线,站稳三尺讲台,便成为我矢志不渝的初心。
在承担《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学与人类文明》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进行学情研判,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学院率先开展了在线课程的研究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负责人建设了《物理化学1》和《物理化学2》两门在线课程,均已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运行。2020年以来,来自河南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等国内34所高校的2000余人选课学习,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更新,将“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引入传统课堂,结合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系统性讲授和碎片式学习的有效组合。此外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要求,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的双向联动机制,构建了"基础-前沿-应用"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五育并举理念下潜移默化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同行专家广泛认可。

2023级化学师范三班的马同学在给我的信中提到:“感觉您是很有授课方法的老师,我每节课都听得特别认真,物化的PPT是我目前笔记记得最多的,感觉每次上完物化课,人生都像是更通透了一样,收获很多,起码不是麻木的大学生,上课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听得特别明白,再难的物化,跟着您好好学肯定能学好。”2023级化学师范二班的梁同学在给我的信中这样说:“这学期物理化学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培养了我严谨的逻辑思维,让我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抽丝剥茧,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分析找到解决方案。同时,物理化学中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过程,也让我养成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朱老师的帮助和引领下我找到了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与兴趣,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会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我们想去听这门课,想要学明白。”还有好多同学跟我反馈,是因为我才喜欢上了物理化学,我深感欣慰,这是对我十几年来潜心教学最大的回馈和褒奖。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多次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两次参加山东省青教赛的经历,至今令我难忘,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挑灯整理教案,无数次修改课件和教学设计,一次次的讲课、磨课、听课、评课,使我在磨练中不断进步。2022年荣获首届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主讲的《物理化学1》课程获评曲阜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金课堂”,作为课程负责人的《物理化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并完成校级实验教改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发表教学论文2篇,作为副主编参与编著教材1部,这些教学成果的取得激励着我砥砺再前行。
立德树人固根本 以生为本贯始终
我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深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师的第一使命。多年来,指导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项,指导了100余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及60余名本科生的教育实习,自2016年至今,每年暑期为大四学生进行物理化学课程的考研辅导,作为本科生导师及班主任指导的2019届、2020届本科生有80%以上的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在教学中我关爱、尊重学生,秉持“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取得较大进步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对于学习稍稍落后的同学,我主动找其谈话,帮其分析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建立了专门的QQ群,以便能随时随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时光流转间,我和很多同学从师生变成了朋友。

2016级本科生史同学对考取研究生缺乏自信,我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她谈话,鼓励她勇于战胜自我、勇敢追梦,后来这位同学顺利考取了我校的研究生,目前已经毕业并任职于潍坊市临阳学校。2021级本科生董同学《物理化学1》课程的期中考试中只考了50分,我主动找其谈话,了解到该同学中学时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有些跟不上,造成一定的厌学心理,我首先鼓励她不要灰心,又为她制定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慢慢地董同学重拾了学习的信心,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自己也很激动。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我深深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教研相长深融合 匠心育才绽芳华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该富有饱满的科研热情和执着严谨的科学精神。我深知高校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致力于离子液体的设计开发及性能研究工作,近年来,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2008年12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田纳西大学化学系开展访学交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我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开发了《纤维素的溶解与再生》这一综合设计实验,并作为开放实验面向本科生开设,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锻炼,并且吸引了一部分本科生进入我的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真正做到了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